或许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亲友:他们可能工作上遇到困难,或者感情不顺,或者亲子关系有些紧张,又或者存在健康上的困扰……与其在外奔波忙碌,出钱出力,泛泛而交,不如更加深入而集中地关心这些与你更有链接的人。
其次,量力而行。
一般情况下,普通人的财力、物力、体力、精力,乃至时间都很有限,如果漫无目的地布施,参与太多的事项,效果反而不佳;如果因为自己的行为而给家人带来困扰,那就更没必要了。
佛弟子大都听过一个十分有名的“贫女供灯”的故事。它讲的是古印度一位贫穷的女子,用乞讨来的一丁点钱币,在佛前供养了一盏小小的油灯,并发愿“今天我以一盏油灯供养佛,愿以此功德,让我未来具足智慧,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
之后,目犍连尊者路过,觉得白天点灯没什么用,想去熄灭这盏小灯,但是怎么扇也扇不灭。佛陀看见后对目犍连说:“这是一个贫女慷慨布施自己的所有,发大愿普济世人所点的灯,不是你能灭得掉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布施与帮助他人,并不在于给出钱财、时间与劳力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纯正而广大的发心。
最后,有原则与重点性地选择“广结善缘”的对象。
书中提到《四十二章经》中的一段话:
“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千人,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初果圣人)。”
圣严法师提出,供养、布施、护持三宝,可分两个重点:
第一,对于整个佛教的现在和未来有大影响的人、物及其事业的护持,就是广结善缘。
第二,对于你所尊敬的佛教人物及其事业,纵然是默默无闻,只要是值得你尊敬而愿意护持的,就足以证明此人物已有潜移默化的功能,这也是广结善缘。
如果能与能更广泛地帮助众生的人结缘,那么相当于你也间接地与更广大的众生结了善缘。
布施是结缘,接受亦是结缘
除此之外,圣严法师还提到非常有趣的一点。他讲到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出家弟子每日托钵乞食,挨家挨户,贫富不拘;有什么接受什么,有多少接受多少。这是以无差别的平等心广结善缘,又称为“一钵千家饭,广度有缘人”。
在这里,圣严法师专门提到“布施他人固然是结善缘,接受布施也是结善缘”。
许久以来,中国社会所推崇的“无私奉献”观念深入人心,似乎如果要付出,就不该求回报,所以不少人对于接受他人的好意,总是别别扭扭,不好意思。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
所以,当面对他人善意的给与时,不如带着感恩去接受,也给他人一个付出关爱的机会。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