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暑天皇家冰块的上贡与赏赐

古代暑天皇家冰块的上贡与赏赐

宋朝,《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尚书省曾经给皇帝上奏说:“皇城司岁用冰数,近年有失收采,遂至阙用。欲令金明池监官,自立冬后,日具冰面次第,遇合采斫时,皇城司、光禄、司农寺轮官监辖采斫,仍令礼、工部轮郎官检察。”御批:“勘会金明池斫采藏冰,自是皇城司事。已经结冻后,每日差人采取冰样厚薄尺寸,候可以容得人力,实时并差亲从官等前去采斫。”一位相关的管理官员刘永渊上奏说:“近准诏于琼林苑藏冰一井,校其消释,多冰井务才十分之二,苑中二井除四分以备消释,实收三万八千段,而岁支三万八千三百,所少才三百。乞于金明池西北岸更置三井,则冰有余用。”每年朝廷要消耗掉三万八千三百段冰,数量也是很大的,自然是劳民伤财的重大差役。

明朝,朝廷也设置管理机构和官员专司御冰管理,北京专门有冰窖藏冰,主要由太监负责管理。明朝同样也有专门负责采办贡冰的役户,如顺天府宛平县的力役项下,编审有内官监冰户10名。明朝的冰户要负责给皇朝上贡两万多吨冰块,其冰户人数大概也不少。在实行一条鞭法改革后,冰户也不再亲自采冰,而是向官府交纳银子作为免役金,由官府拿银子自行采办去了。

明清的贡冰形制,据研究每块大概是66公斤。明清朝廷需要的冰块的数量虽然多有变动,但大致保持在每年20万块,也就是2万多吨的水平。《大清会典》提供的清朝的数字是:“凡纳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窖六,藏冰五万四千块;德胜门外窖三,藏冰二万六千七百块。”又“德胜门外土窖二,藏冰四万块;正阳门外土窖二,藏冰六万块”。窖中所藏之冰,既要求“明净坚厚”,又要求“以方尺有五寸为块”。

皇朝冰块主要用于皇室祭祀、宴饮、颁赐、消暑、保鲜等诸多方面。

祭祀之类不必多说,用于丧葬的比较有趣,当然体现的是绝对的等级和特权,只有达到某种等级,才有享用“御冰”的特权。

《左传》:“大夫命妇,丧浴用冰”,目的是用冰对尸体降温防腐,却只能用于大夫和命妇。《礼记· 丧大记》:“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自天子以下至于大夫, 有用冰寒尸之特权,比大夫更低的士就没有这样的特权了。

春秋时期是这样规定的,后来不一定这样严整,但这种制度可能一直是有的,达官贵人死去后,也能够得到赏赐的冰块以冰镇尸体,防止在大热天腐烂。唐朝就规定,诸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暑月薨者,给冰。宋朝也有类似的规定。这些规定体现国家对高级贵族和官员的体恤和关怀。

祭祀和丧葬之外,皇家藏冰的最重要用途当然是消暑,包括用冰水制造特制食品,这个是可想而知的事情,也无需多说。但皇家也没有完全独享夏天用冰消暑的特权,也会拿出一些昂贵的冰块,用于赏赐贵族和官员,收买他们的忠诚。

《左传》:“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夏暑气盛,王以冰颁赐群臣”。这种仪式叫做“颁冰”,是周代的一件大事,也是周代官员的一项待遇。《夏小正戴氏传》卷一云:“颁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就是发放之意,把藏于冰室里的冰拿出来,分发给众位大夫。“炎炎而暑,阳气过盛而无以制之,先王至是而颁冰者所以御暑患也。盖冰之为物,用之以食,则有以消夫暑之自内生,用之以寒,则有以消夫暑之自外生,夏则颁冰于群臣,凌人掌其事也。”(《周礼详解》卷六)。

周朝以后,高级官员在夏天从皇帝那儿得到赐冰成为定制。《通典》卷八十四:“大唐之制,诸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暑月莞者给冰。”白居易在得到皇帝赐冰后专门写文章《谢赐冰状》表示感谢:“今日奉宣旨,赐臣等冰者。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用表特异之恩。况春羔之荐时,始因风出,当夏虫之疑日,忽自天来,烦暑迎消,清飙随至。受此殊赐,臣何以堪,欣骇惭惶,若无所措。但饮之栗栗,常倾受命之心,捧之兢兢,永怀履薄之戒,以斯惕厉,用答皇恩。谨奉状陈谢以闻。”几块冰就把白居易感动得这样,说明赐冰的意义还是蛮大的。

宋朝也规定三伏天的时候,给某些官员五日一赐冰:“伏日,(赐)蜜沙冰;重阳,糕,并有酒;三伏日,又五日一赐冰。”宋朝的王钦若、杨亿编写《君臣事迹》,皇帝视察的时候,他们给皇帝献上正在编写的书稿,皇帝于是赏赐官冰十匣。宋朝诗人孔武仲《食冰》诗写道:“休论中使押金盘,荷叶裹来深宫里”。颁赐的冰块,是用荷叶包裹,用金盘托出的。元朝也有赐冰制度,诗人萨都剌在上都(上京)徘徊期间获得皇帝赐冰,写下如是诗句:“上京六月凉如水,酒渴天厨更赐冰。”

从历史记载中看,在赤日炎炎的夏季,朝廷也会给办公的衙署赏赐冰块,让办公的小官员也能得到皇帝的恩泽。如宋朝皇帝曾下诏:“自初伏日赐学士冰一月,每日半担。”酷暑难耐时节,宫内轮值士兵时而也会得到赐冰:“仲夏,卫士坐甲殿庭,自可听旨给冰,或设幕遮映其在外仗下人。”清朝,京城各衙门在暑天享有冰块降温的福利待遇。乾隆时规定:“各衙门取用冰,每年五月初一日起,至七月三十日止,各按应用数目,具应文支领”。如遇闰年,另做调整。每日各衙门共分配冰228块,由工部负责分配供应。工部印制冰票,分发各衙门,凭票支领。大多数衙门只能得到一块,刑部最多,每天能够得到20块。

在一个等级化的秩序中,各种赏赐都是严格按照等级进行的,对于“大王樽俎之常品,非小民造次之所致”的极端奢侈品——炎夏冰块的恩赐,当然“尊卑异等,颁命有度”。低级官员即使有幸得到赏赐也定然不会多。宋朝的梅尧臣就写诗抱怨说:

头颅汗匝无富贵,虽有颁冰论官职。官高职重冰则多,日永冰消难更得。

明朝的何景明也写诗说:

五侯堂上冰成山,朝见成山暮成水。日午放朝车马频,中天风火促飚轮。侯官戚馆冰山冷,赤日黄埃渴杀人。

历史记载表明,从唐朝开始,夏天时市场也有出售的冰,但价格昂贵,“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宋朝王安石变法时,政府市易务居然打算实行冰块专卖,垄断经营,不许百姓卖雪。皇帝就曾问王安石,“闻榷货卖冰,致民卖雪都不售。”到了明清,消暑之冰的市场更为扩大活跃,如果财力允许,当官的人也是要到市场上自己采购的。于是我们看到,清朝的时候,人们送给官员的贿赂中,就有一种叫做“冰敬”,意思是孝敬官老爷消暑用的冰,其实也不是真正的冰,而是银子,就像今天的防暑降温费。

(作者为专栏作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