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微风轻抚大别山麓,位于安徽省金寨县铁冲乡张店村的桑园里,雪白的蚕茧缀满蚕蔟,生态龟池中黄缘闭壳龟悠闲游弋,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正上演着一场“金银双收”的丰收大戏。
驻村工作队副队长谢长军(左)与村民一起看到蚕茧收成
蚕房里的“白银时代”
“沙沙沙”的声响从标准化蚕房传出,6月5日,蚕农李昌柱正和工人们忙着采摘蚕茧。“这批春蚕结茧率98%,一公斤能卖到56元!”他捧起雪白的蚕茧,脸上洋溢着喜悦。蚕架上,密密麻麻的蚕茧如同珍珠般晶莹剔透。
驻村工作副队长谢长军介绍,今年村里推广“小蚕共育+大蚕分养”模式,新建的4间共育室保证了小蚕成活率,7座标准化蚕房采用自动上蔟技术,让蚕茧质量显著提升。“以前一人最多养2张,现在能养5张,每张产量还提高了3公斤。”
在张店村蚕茧收购点,村民们正排队交售雪白的蚕茧。电子秤上的数字不断跳动,村“两委”委员、村会计林 峰一边记录一边介绍:“今年全村共养殖春蚕226张,预计总收入60多万元,比去年增收近10万元。”
龟池中的“黄金产业”
返乡创业能人邓延森介绍黄缘闭壳龟养殖技巧
走进竹林深处的生态养殖基地,返乡青年邓延森正在给黄缘闭壳龟投喂特制饲料。“六月是种龟交配的关键期,我们调整了蛋白质比例。”他指着手机上的智能监测系统,“水温、pH值、溶氧量都实时监控,确保繁殖成功率。”
基地的孵化室里,工作人员正在检查龟卵。“这批300多枚卵,孵化率能达到85%。”邓延森说,去年基地销售种龟200只,收入18万元,今年规模扩大了一倍。更可喜的是,现在的龟苗通过电商平台远销江浙沪。
村民王德胜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利用自家后院建起了小型龟池。“养了30只,年底能赚4万多,比打工强多了!”他笑着说。目前,全村已有23户村民加入庭院养龟行列,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党群携手绘就共富图景
张店村的孩子们在快乐奔跑
在张店村党群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陆明正和党员示范户们商量夏蚕养殖计划。“我们要发挥好‘党员带农户’的作用,确保每户蚕农都掌握新技术。”墙上挂着的产业发展图上,清晰地标注着桑蚕、养龟两大主导产业的带动效应。
63岁的脱贫户陈绍付深有感触:“多亏党员老李手把手教技术,我今年养了3张蚕,收入1万多。”更让他感动的是,村里成立了产业互助组,农忙时节互相帮工,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夕阳西下,张店村的文化广场渐渐热闹起来。刚刚交售完蚕茧的妇女们换上鲜艳的舞蹈服,随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孩子们在新建的健身器材区嬉戏玩耍,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山谷;几位老人坐在智能LED路灯下,用手机和远方的亲人视频聊天,这幅生动的乡村晚景,正是张店村振兴之路的鲜活注脚。(沈爱如、黄文明、王明礼)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