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空气墙的制作方法

新型空气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隔离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空气墙。

背景技术:

在一些防护实验室、医院ICU、手术室、装修一新的居室等场所中,为避免人群出入性开门或开窗,造成外部空气污染室内环境或者室内有害气体排放至室外,经常需要采取手段将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进行隔离,为环境和人类健康提供安全屏障。空气墙作为空气隔离防护的新产业,通过风机提供动力,在门口或窗口产生纵向或横向的空气流,进而产生一种由空气组成无形的“墙”,人可以自由通过但空气不能,发挥出重要的隔离防护作用,可广泛应用于医疗、科研、装修等多种领域。

现有的空气墙产品大多采用单一的送风装置来产生气流,但该产品无空气循环,气流运行至地面后形成乱流,严重影响了底端部位的空气隔离防护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隔离防护性能安全可靠并能促进室内空气循环的新型空气墙。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空气墙,包括送风装置、吸风装置和控制系统,其中:

所述送风装置包括设置于门口或窗户顶端的送风机壳,所述送风机壳上位于室内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进风口,所述送风机壳内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送风风机,所述送风机壳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出风口,所述送风机壳内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方设置有过滤网,位于所述过滤网上方的送风机壳部分与所述过滤网形成的空间形成吸风风道,位于所述过滤网下方的送风机壳部分与所述过滤网形成的空间形成送风风道;

所述吸风装置包括位于所述送风装置下方的吸风机壳和设置于所述吸风机壳内的吸风风机,所述吸风机壳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进风口,所述吸风机壳的上端位于室内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出风口,所述吸风机壳内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分隔开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的侧壁上设置有排风口;

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送风风机和吸风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送风机壳内靠近第一出风口的位置设置有用于监测所述第一出风口处的空气颗粒物浓度的第一传感器,所述吸风机壳内靠近第二进风口的位置设置有用于监测所述第二进风口处的空气颗粒物浓度的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均连接至控制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送风机壳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出风口和第四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位于室内,所述第四出风口位于室外,所述送风机壳内设置有位于所述送风风机与第一出风口之间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用于控制调节所述第一出风口、第三出风口和第四出风口三者只能同时打开一个。

进一步的,所述送风机壳的上部为矩形结构,下部为圆弧形结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送风机壳的内部侧壁上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外圆上固定设置有旋转隔板,所述旋转隔板包括矩形隔板和设置于所述矩形隔板两侧并与所述送风机壳的圆弧形结构的内侧面接触的第一弧形隔板和第二弧形隔板,所述矩形隔板与送风机壳的上端面平行时,所述第一弧形隔板和第二弧形隔板分别遮挡住所述第三出风口和第四出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网包括设置于所述矩形隔板上端面的第一过滤网和设置于所述矩形隔板下端面的第二过滤网。

进一步的,所述吸风机壳的内部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下方设置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吸风机壳的底端,所述弧形板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吸风机壳的侧边并沿伸至所述吸风机壳的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送风机壳的上端设置有与门口或窗户上方的墙体的两端面固定连接的连接座。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座与墙体固定连接的端面设置有胶垫。

进一步的,所述送风机壳的上端设置有滑轨,所述连接座滑动安装在所述滑轨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空气墙通过在在门口或窗户的位置上下设置送风装置和吸风装置,使得送风装置和吸风装置并联控制形成空气墙。当需要在门口或窗户处形成空气墙以隔离室内外的空气时,控制系统控制吸风风机和送风风机启动运行,室内空气在送风风机提供的动力下,通过第一进风口进入吸风风道,之后经过过滤网的过滤得到干净的空气,并进入送风风道,最后经过第一出风口流出,形成垂直于水平面的由上向下的气流。由于吸风风机同时运行,为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进入吸风装置内提供动力,气流在吸风风机的动力下经过第二进风口进入吸风机壳内,进而形成持久高效的空气墙。同时,吸风风机将进入吸风机壳内的气流依次经过排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排放到室内,促进了室内空气的循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空气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空气墙中送风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空气墙中吸风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B-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清洗针组件装配的工装,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送风装置100、吸风装置200和控制系统(未示出),其中:

送风装置100包括设置于门口或窗户顶端的送风机壳101,送风机壳101上位于室内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03,送风机壳101内与第一进风口103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送风风机104,送风机壳10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02,送风机壳101内位于第一出风口102的上方设置有过滤网112,位于过滤网112上方的送风机壳101部分与过滤网112形成的空间形成吸风风道P,位于过滤网112下方的送风机壳101部分与过滤网112形成的空间形成送风风道Q;

吸风装置200包括位于送风装置100下方的吸风机壳201和设置于吸风机壳201内的吸风风机205,吸风机壳201的上端与第一出风口10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进风口202,吸风机壳201的上端位于室内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出风口203,吸风机壳201内设置有用于将第二进风口202与第二出风口203分隔开的分隔板206,分隔板206的侧壁上设置有排风口;

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送风风机104和吸风风机205。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空气墙通过在在门口或窗户的位置上下设置送风装置100和吸风装置200,使得送风装置100和吸风装置200并联控制形成空气墙。当需要在门口或窗户处形成空气墙以隔离室内外的空气时,控制系统控制吸风风机205和送风风机104启动运行,室内空气在送风风机104提供的动力下,通过第一进风口103进入吸风风道P,之后经过过滤网112的过滤得到干净的空气,并进入送风风道Q,最后经过第一出风口102流出,形成垂直于水平面的由上向下的气流。由于吸风风机205同时运行,为送风装置100产生的气流进入吸风装置200内提供动力,气流在吸风风机205的动力下经过第二进风口202进入吸风机壳201内,进而形成持久高效的空气墙。同时,吸风风机205将进入吸风机壳201内的气流依次经过排风口和第二出风口203排放到室内,促进了室内空气的循环。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吸风装置200安装在门口或窗户对应的地板或地面上,为了防止吸风装置200安装在地板或地面上影响行人行走或窗户的开关,可以在地板或地面上对应的位置预留或现场钻孔,将吸风装置200整体安装在孔内,并使吸风装置200的上端面与地板或地面平齐。

本实用新型中,控制系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PLC程序或其他硬件系统对送风风机104或吸风风机205进行控制,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点,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送风机壳101内靠近第一出风口102的位置优选设置有用于监测第一出风口102处的空气颗粒物浓度的第一传感器114,吸风机壳201内靠近第二进风口202的位置优选设置有用于监测第二进风口202处的空气颗粒物浓度的第二传感器204,第一传感器114和第二传感器204均连接至控制系统。第一传感器114和第二传感器204分别时刻监测第一出风口102处和第二进风口202处的空气颗粒物浓度,并将测量值反馈至控制系统。当外部空气环境发生变化并对空气墙产生影响时,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二进风口202处的空气颗粒物浓度均会发生显著变化,此时,控制系统将会根据第一传感器114和第二传感器204反馈的测量值分别自动调节送风风机104和吸风风机205的转速,进而改变空气墙的强弱。当第一出风口102处的空气颗粒物浓度与第二进风口202处的空气颗粒物浓度差值超过一定数值时,控制系统则会自动调节空气颗粒物浓度相对较高的风口处的风机的转速,以维持空气墙的平稳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空气墙除了能够形成稳定的空气墙以外,还能够对室内的空气进行更换处理,该功能可以采用一下结构形式实现:

送风机壳101的底部位于第一出风口102的两侧分别可以设有第三出风口109和第四出风口111,第三出风口109位于室内,第四出风口111位于室外,送风机壳101内可以设置有位于送风风机104与第一出风口102之间的调节机构,调节机构用于控制调节第一出风口102、第三出风口109和第四出风口111三者只能同时打开一个。当需要形成稳定的空气墙时,调节机构控制第一出风口102打开,第三出风口109和第四出风口111关闭。当需要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时,调节机构控制第四出风口111打开,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三出风口109关闭,此时送风风道Q内被过滤干净的空气经过第四出风口111排出,实现向室外排风。当需要室内空气循环过滤时,调节机构控制第三出风口109打开,第一出风口102和第四出风口111关闭,此时送风风道Q内被过滤干净的空气经过第三出风口109排出,实现室内空气的净化。

本实用新型中,调节机构可以采用电机驱动隔板旋转的结构方式来实现,其中,送风机壳101的上部优选为矩形结构,下部为圆弧形结构,具体的,调节机构优选包括设置于送风机壳101的内部侧壁上的电机106,电机106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电机106的输出端连接有旋转轴107,旋转轴107的外圆上固定设置有旋转隔板108,旋转隔板108包括矩形隔板1081和设置于矩形隔板1081两侧并与送风机壳101的圆弧形结构的内侧面接触的第一弧形隔板1082和第二弧形隔板1083,矩形隔板1081上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通孔,矩形隔板1081与送风机壳101的上端面平行时,第一弧形隔板1082和第二弧形隔板1083分别遮挡住第三出风口109和第四出风口111。需要形成空气墙时,控制系统控制电机106转动带动矩形隔板1081与送风机壳101的上端面平行,第三出风口109和第四出风口111分别被第一弧形隔板1082和第二弧形隔板1083挡住(即第三出风口109和第四出风口111关闭)。当需要向室外排风时,控制系统控制电机106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此时,第二弧形隔板1083远离第四出风口111(即第四出风口111打开),第一弧形隔板1082遮挡住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三出风口109(即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三出风口109关闭)。当需要向室内排风时,控制系统控制电机106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此时,第一弧形隔板1082远离第三出风口109(即第三出风口109打开),第二弧形隔板1083遮挡住第一出风口102和第四出风口111(即第一出风口102和第四出风口111关闭)。

当然,除了上述结构以外,调节机构也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符合上述原则的调节结构,如电机驱动凸轮机构或连杆机构调节三个出风口的开闭等,均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

为了使进入送风机壳101的空气被过滤的更加干净,过滤网112优选包括设置于矩形隔板1081上端面的第一过滤网1121和设置于矩形隔板1081下端面的第二过滤网1122。吸风风道P内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一过滤网1121、矩形隔板1081和第二过滤网1122进入送风风道Q,其中第一过滤网1121优选为H14级高效过滤网,第二过滤网1122优选为冷触媒过滤网。

进一步的,吸风机壳201的内部位于第二出风口203的下方优选设置有弧形板207,弧形板207的一端设置于吸风机壳201的底端,弧形板207的另一端设置于吸风机壳201的侧边并沿伸至吸风机壳201的顶部。经过第二进风口202进入吸风机壳201内的空气经过分隔板206上的排风口后,可以在弧形板207的导向作用下从第二出风口203排放到室内。

优选的,送风机壳101的上端可以设置有与门口或窗户上方的墙体300的两端面固定连接的连接座103。连接座103既可以为两个单独的零件分别与门口或窗户上方的墙体300的两端面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个整体的零件与墙体300的端面连接。

在连接座103与墙体300固定连接时,为了增加连接座103与墙体300之间的接触面的摩擦力以防止送风装置100滑落,连接座103与墙体300固定连接的端面优选设置有胶垫105。胶垫105还具有保护墙体300和连接座103的表面不被压损的功能。

连接座103与墙体300连接时,为了便于连接座103与墙体300之间的定位安装,送风机壳101的上端优选设置有滑轨113,连接座103滑动安装在滑轨113上。其中,滑轨113的长度方向应与墙体300的厚度方向平行,连接座103能够沿滑轨113的长度方向自由滑动以远离或靠近墙体300的表面。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空气墙可以实现空气墙的形成、室外排风和室内净风三种功能,实现了一机多用、节能环保的目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空气隔离防护性佳,功能强大,可满足医疗、科研、装修等多种领域的强烈需求。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