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人民政府 历史名人 羊祜

泰安市人民政府 历史名人 羊祜

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郡平阳(今新泰市)人。西晋政治家、军事家。新泰地名来源,即是羊祜取新甫山、泰山合意,上表晋武帝所改。

羊祜的祖父曾任南阳太守,父曾任上党太守,外祖父即东汉著名学者、中郎将蔡邕,我国古代著名女诗人蔡文姬是其姨母。西晋开国皇帝之一司马师的妻子羊徽瑜(景献皇后)即其胞姐。其前母又是三国时名儒、北海太守孔融的女儿。羊祜出生在这样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为他后来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及长,博学能属文,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善谈论”,有“今日颜子(颜回)”之美称。

曹魏末年,羊祜任相国从事中郎,与荀勖等共同参与司马昭的机密大事,在策划以晋代魏中立了大功。司马炎称帝后,即被封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不久就提升为尚书右仆射,成了西晋朝重臣。

随着西晋王朝的建立,灭吴统一全国,已摆到晋朝统治者面前。泰始五年(269),晋武帝司马炎令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军事,羊祜成为对吴作战第一线的主要将领。

羊祜到了襄阳以后,为准备灭吴,统一祖国,经常身着便服,只带少数部下,到下边视察。他不仅整顿和加强了边防,而且对当地的农业和地方政权建设也极为重视。“开设痒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晋书·羊祜传》)

初到荆州,军无百日之粮,羊祜为解决部队粮食问题,大力发展生产。他垦田八百余亩,几年之内就积存了可供十年食用的军粮。在政治方面,羊祜重视地方吏治,改革旧俗,提倡教化,对吴人从政治上做争取工作。当时襄阳一带,存在一种陋习,前任地方官死后,继任者认为官府不吉,多毁坏重建,劳民而伤财。羊祜到任后立即严加禁止,认为“生死有命,非由居室”,深得士民欢迎。

羊祜对东吴吏民也实行招抚的政策,注意收买东吴民心。泰始二年(266),吴派张俨使晋,受到晋朝大臣贾充、荀勋等人不礼貌的接待,羊祜对此很不赞同,他认为双方迟早要统一,对来使要襟怀宽阔,友好接待,便和张俨结成好友。到襄阳后,他更注意从政治上争取吴人,对东吴来降的人给予奖励,而且来去听便。“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之醇酒,使不得言”。有一次,他的部下贪功,抓了两个东吴的牧章作为俘虏献了上来。羊祜了解情况以后,派人把牧童送还吴国,当面交给他们的父母。牧童的父母高兴极了,到处称颂羊祜的恩德。又有一次,东吴将领陈尚、韩景进攻西晋被打死,羊祜认为两军交战,各为其国,他们对东吴是尽了忠心的,因此“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陈尚、韩景的子弟来迎接,“祜以礼相待”。东吴的将领邓香曾率兵攻打西晋的夏口,兵败被俘,羊祜将其放回,邓香被羊祜的恩德感动,不久即率领部众归降。羊祜的部下过境割了吴人的稻谷,羊祜都叫人计算数量,用绢偿还粮价。羊祜率领部下到两国边境打猎,如果遇到禽兽为吴人所猎而掉在晋境的,都让部下包好送还对方。羊祜的这些作法,得到吴国军民的赞扬,他们提到羊祜的时候,都不叫他的名字,而尊称为“羊公”。在不知不觉中,羊祜就把吴国的人心收买过来了。

羊祜镇守襄阳的第二年,东吴名将陆逊之子陆抗受命为吴军都督,率军与羊祜对峙。当时,两人既是对立双方的军事统帅,又互相敬重,彼此成了好朋友,成为中国古代战史上的佳话。陆抗曾派人赠酒给羊祜,有人怕酒中下了毒药不敢喝,但羊祜很相信陆抗的为人,饮之不疑。陆抗生病,羊祜给他送了药去,陆抗也毫不怀疑地服用,其部下怕药有问题,一再劝说,陆抗却说:“羊祜岂鸩人者! ”在和羊祜的交往中,陆抗十分敬佩羊祜的为人,认为即使乐毅、诸葛孔明也不能超过他。

在收买人心的同时,羊祜也加紧进行灭吴的军事部署,他积极训练士卒,并用计谋将骚扰西晋边境的东吴石城守将调走,然后攻占了石城以西吴国的五个城,建立了对吴作战的前沿阵地。他推荐已调任大司农的益州刺史王氵睿任龙骧将军,在长江上游督造战船,训练水军,准备顺流而下,灭掉东吴。东吴探知王氵睿训练水军的消息,暗中在长江中的要害处,设置铁链、铁椎等障碍物。羊祜了解情况后,随即通知王氵睿,并研究了相应的对策。因此,王氵睿督水师顺流东下时,能及时清除东吴在江中设置的障碍物,保证了水军的顺利进军。

咸宁二年(276),羊祜在荆州已七年,伐吴工作已作好充分准备,并且这时吴国陆抗也已病逝。羊祜计为伐吴统一全国的时机已经到来,便向晋武帝提出灭吴的建议。他分析说:“吴主荒淫无道,又非常残暴,已经失去了民心,趁着这样的时机攻打吴国,吴国纵然有长江作险,也无济于事,灭亡吴国,统一天下就在眼前了。”晋武帝正准备接受羊祜的建议出兵灭吴,不料秦、凉二州的少数民族发生叛乱,把此事耽搁了。不久,羊祜又一次上表,认为灭吴统一天下是大事,秦凉二州动乱是小事,“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但由于朝中多数权臣的反对,羊祜的主张虽得到晋武帝的赞许,还是被搁置了下来。羊祜对此仰天长叹:“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敢,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其后,晋武帝因羊祜功大,以泰山郡的南武阳、牟、南城、梁父、平阳五县为南城郡,封羊祜为南城侯。南城郡郡治南城(今山东费县),这便是一些人误认羊祜为费县人的原因。南城侯设置相,与郡公等同,官高爵显,但羊祜固辞不受。史称:“祜每被登进,常守冲退,至心素著,故特见申于分列之外。是以名德远播,朝野具瞻,缙绅佥议,当居台辅。”而晋武帝“方有兼并之志,仗祜以东南之任”,也就答应了羊祜的请求。

咸宁四年(278),羊祜因无法实现祖国统一事业忧郁成疾。他要求带病进京,当面对武帝和朝廷群臣陈述灭吴计划,晋武帝见他身患重病,让他坐车子上殿,还免去了朝见的礼节。羊祜在朝廷上谈了自己的意见,晋武帝对羊祜为统一事业操劳的精神非常感动,怕他累坏身体,加重病情,便让他回家休息,专门派了中书令张华向他询问灭吴大计。羊祜对张华说:“今主上有禅代之美,而功德未著。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混一六合,以兴文教,则主齐尧舜,臣同稷契,为百代之盛轨。如舍之,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越也,将为后患乎! ”张华向晋武帝详细报告了羊祜灭吴的谋略,晋武帝很高兴,准备派羊祜带病领兵出征。羊祜鉴于身体状况,辞谢说:“取吴不必须臣自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所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后来,羊祜病情越来越重,他觉得自己再也难以完成统一大业了,就向晋武帝郑重举荐杜预接替自己的职务。

咸宁四年(278),晋武帝接受羊祜的建议,拜杜预为平东将军。正当杜预接受任务,招集兵马,准备粮草的时候,羊祜病情恶化,带着伐吴未竟的终身遗憾,与世长辞了,年仅58岁。晋武帝听到羊祜去世的消息,“素服哭之,甚哀。是日大寒,帝涕泪沾须鬓,皆为冰焉”。消息传到羊祜生活十年之久的荆州一带,“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

羊祜虽身居高位,但立身清俭,死后也没给后代留下什么资产。去世前二年,他的女婿曾请他置备一些产业,他说:“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没有听从。生前的俸禄,也都赡养了家庭中的贫穷者,或奖赐给将士,所以家无余财。他曾经跟堂弟羊王秀说:“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于坟墓侧为容棺之墟。”羊王秀向晋武帝陈述羊祜“求葬于先人次”的遗愿,晋武帝没有答应。“赐去城(洛阳)十里外近陵葬地一顷”,故回葬新泰的遗愿没有实现。

襄阳的老百姓,为纪念羊祜,在他生前经常游览休憩的岘山立碑建庙,岁时飨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给该碑命名为“堕泪碑”。荆州的百姓尊敬羊祜,甚至“为祜讳名,居室皆以‘门’为称,改‘户曹’为‘辞曹’”,表现了人民对这位杰出政治家的由衷热爱。

羊祜死后的第二年(280),杜预按照羊祜原来进军计划,分兵六路讨伐吴国,几乎没遇大的抵抗,很快灭吴,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当灭吴的捷报送到晋武帝手上时,晋武帝流着眼泪说:“此羊太傅之功也。”派人到羊祜庙,以这一胜利消息祭奠羊祜。为了表示不忘羊祜的功劳,晋武帝还特地封他的夫人夏侯氏为“万岁乡君”(万岁乡在今肥城东南境)。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诗中,热情赞颂了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相关推荐